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,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,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!
至中央區塊 至網站導覽
x
動畫海浪
燕鷗
燕鷗
燕鷗

:::

經濟篇

  • 轉寄
  • 列印
  • facebook
點閱數:4

第一節 海商貿易


 本鄉對外交往歷史悠久,小額貿易曾經出現,有「海商大賈,摩肩接踵」的盛況。

 當閩海對岸出現「市舶司」、「督餉館」和「閩海關」的組織時,可說在明季之前就有了朝貢貿易和民船貿易,而政府設海關管理監督,管理制度雖然粗陋、落後,但也是國家當時獨立自主的一種象徵。

一、番船互市小憩站

 明朝由於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,福海對外貿易只限於琉球國進貢貿易。往返琉球的貿易船,沿東沙島(即白犬列島)東行,出梅花頭約二更便達東沙,本區成了小憩站。

 清初開放海禁後,即有三桅掛帆的外國帆船(也稱番船),往來閩海,請求互市。而清政府也准五百石(擔)以下的商船出海貿易,但需具保結,並且須登記編號,將號碼釘在船頭上,登記出口時,由海口防守官員驗查放行,而船上水手,多在本區海島招募。雍正、乾隆、嘉慶之朝,是番船往來本區海域的黃金時代,而後來有「蔡牽海上集團」的崛起。

 清中葉鴉片戰爭後,「帝國主義」入侵,咸豐、同治、光緒各朝代,外籍稅務司制度的閩海關(洋關)稅務司署相繼成立,從此閩海洋關一直把持本區域的稅務,我們沒有關稅自主權。

 咸豐十一年六月初七日(1861年7月14日)閩海關成立稅務司,設於福州倉前山泛船浦,而在長樂縣營前設立辦事處,法國人赫德任第一任閩海關稅務司。

二、南北樞紐中繼站

 清末,閩海本區域很繁華,民船多從天津、山東等地運來水果,大豆、豆油、瓜子、紅棗、粉絲和毛毯等,南方興化運來食鹽,從寧波運來鹹魚、從泰州運來大米、小麥、棉花,從台灣運來食糖、樟木、煤、西藥,而從本區間接轉出口的多係木材、紙張、茶葉等。而出五虎門航行台灣的船隻,如不能赴原籍領照,可出具保結,就近申報、領照、放行。

 光緒十五年(1889年)清政府主動開放閩東三都澳通商。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,在三都澳設立福海關,並在連江琯頭設辦事處,主因甲午戰爭(1895年)後,台灣、澎湖割讓給日本,從台、澎來的日本人與福海之間的貿易,也帶動了白犬洋面的小額貿易的繁榮。

 在白犬洋面往來的民船有數百艘,其中寧波船(烏艚)最多,他們從寧波到廈門、香港均需備道本區,其次是本省福建船(綠頭)、廣東船(紅頭)、台灣船(白底)。而台灣航行于淡水、福州之間,裝出軟木,運來大米和糖。

 民國十八年(1929年)以後,海關自主權才有所改變。

三、小香港地位的崛起

 民國二十九年(1940年)本區淪入日本人的手中,來自香港、日本、台灣的進口貨物,在本區海域交易頻繁,與此同時,部份商人試圖以小船進出日本人(台灣當局)控制的島嶼,利用封鎖狀況下的物質奇缺,開展小額貿易,當時,長樂縣沿海稱謂「與日本淪陷區的貿易」。

 四○年代初期,正逢大陸淪陷,走私份子利用這種形勢,在本島(白犬島)做為轉運點,進行海上走私活動,走私船駛入潭頭港和琅岐港,由於本區海域寬闊,水道交錯,利於繞越,況且白犬島距大陸只有五、六小時的航程,那陣子走私又盛行起來。

 白犬島做為中、日(台灣)兩國小額貿易中繼站的基地,來自台灣的貨物運至白犬,用帆船將貨物運至福州海關報關徵稅放行,輸入的貨物有機油、柴油、水泥、白糖、盤尼西林等,輸出的貨物主要有粗瓷器、粗茶、茶子餅、松柴、竹蔑和中藥等,由大陸申報海關後運往本區(白犬島),轉運台灣淡水內渡。本區民船和醃魚船駛往大陸檢驗貨物可在琯頭、潭頭、南台、閩安停泊點起卸雜物,這種貿易活動持續到大陸淪陷前,也造就了本鄉青帆港,昔日有「小上海」、「小香港」之稱。

 民國四十二年後,雙方處於戰備狀態,貿易與交通完全中斷,本區的貨源,只有單靠台灣方面的資助了。

top